楼塘惊秋
桑洛
城西新区楼塘村由楼塘、金秋塘、后山应3个自然村组成,该村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特别是金秋塘,在宋朝间,出过多名进士,有着一条灿烂的文脉。
(花城中路边上的楼塘村)
进士村
自楼姓祖永贞公居此地以来,楼氏英才辈出,缵缨不替。
楼姓进士中最出名的还是楼炤。楼炤(1089-1164),字仲晖,北宋政和五年(1115)进士,累官至资政殿学士、金紫光禄大夫、签书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等职,是后来南宋的中兴大臣之一,也是婺州永康人历史上从政品级最高的官,人称“楼枢密”。
楼炤是宋代重臣,他对南宋定都临安,南宋建朝的国民经济,以及川陕边界的稳定等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与当时的大儒范浚、忠义大臣郑刚中等都私交甚好。元脱脱(1314-1355)修订的《宋史》中,亦有列传。《宋词》中有收录几首诗。
据宗谱记载,金秋塘楼姓除了楼炤之外,还有很多杰出人才:楼绍宗,官居太子校书;楼光嗣,官南唐职方员外郎赠太子少保;楼昂,太平兴国年间进士;楼圭,官至太子侍读;楼观,北宋皇己丑冯京榜进士;楼定国,庆历丙戌进士;楼沫,官至户部侍郎,封赠光禄大夫、太师中书令,等等。
楼炤当年建议赵构定都临安,这个建议最终采纳,也是造成江南经济发展以及永康教育水平自南宋后大幅提升的主要原因。
两宋期间,永康的进士有160名左右,其中北宋年间约20名。北宋年间因为中原士族参加科举,进士的含金量很高。永康在北宋100多年中,楼姓的进士就有5位,他们是楼昂、楼观、楼定国、楼阅和楼炤,占约四分之一,他们在不同时期在朝中或地方担任不同的官职,为官为学都有造诣。胡春鸿著《永康历史人物》一书中称楼昂“首开永康进士之先河”,北宋永康登科进士“第一人”。不仅如此,金秋塘楼氏在两宋期间为官者多达20余人,这现象在永康村庄也是不多见的,足见楼姓家族重视教育,楼姓子弟读书蔚然成风。
(金秋塘村在花城中路以东)
《惊秋塘记》
楼塘村在花城路中段,交通非常方便,金秋塘、楼塘村民楼为主姓,后山应村民应为主姓,楼姓约占楼塘行政村村总人口70%以上。
楼姓是大禹的后裔,周武王追封禹皇后商为杞国国君,赐号东楼,自此以楼为姓。唐朝中和年间(881-884),永贞公游学武川,后在永康许码头建宅讲学,不久就转迁到金秋塘定居,至今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今有楼姓村民70多户,约190人。
金秋塘原名惊秋塘。永康县志载有楼炤《惊秋塘记》。绍兴二十三年(1153)秋,楼枢密“自南府往观故居”,见“池水清涟,金风萧瑟”,因思“二圣未还,境土未复”,他深怀国忧,“徘徊斯塘之上,而惕然若有所惊”,因名此塘为惊秋塘,后遂以此名村,逐步演化为金秋塘。金秋塘这个名称,让我们感受到了900多年前一代重臣忧国忧民的情怀。
后来,楼氏子孙繁衍开来,形成了一个新的村落楼塘。楼塘自然村在明永乐间(1403-1424)由宏三十八豹公建村,迄今约有580年历史。因为该村池塘较多,而且住户姓楼,新村故叫楼塘。
后山应,因为应氏子孙聚居后山山脚而得名。村民从烈桥的应宅迁到此地,距今有二三百年的历史,今有村民50多户。
楼塘村的水利灌溉自古以来主要靠那些池塘,新中国成立后建造了石大塘和杨塘这两个小型的水电站,水利条件才有所改观,农业经济才得到飞速发展。
(《惊秋塘记》中的惊秋塘)
迎马灯
永康乡间正月里处处“迎龙灯”,而楼塘则是“迎马灯”。
关于“迎马灯”的由来,缘自明朝楼塘出了一位武举人。这位武举人在一次闹市中,见有匹马受惊冲向人群,他挺身而出一把拉住马缰,以天生神力硬生生将急疾的骏马拉住,避免了人员受伤。楼塘自那时候开始,每年的正月十三,改“迎龙灯”为“迎马灯”。整个“迎马灯”的风俗和“迎龙灯”类似。村里宗祠中备有六匹“神马”,平时放在花厅或宗祠。每年正月,这些“马”粉妆上阵。在“迎马灯”中,村民自已用纸糊的“马”加入到“迎马灯”的队伍中来,最多的时候,有40多匹“马”巡游,场面相当壮观。
楼塘人以这种方式来记念当年武举人的壮举,同时也是通过这种方式来庆祝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迎马灯)
花厅
在楼塘村,现存一座较完整的楼氏宗祠和花厅。宗祠是典型的江南风格,有前院、后院、中亭及上下两层的回廊,现在已经修葺一新。花厅是村中著名的古建筑,该厅分为上、中、下三进二天井,二厢房,雕梁画柱工艺精湛,后进的东西大房门刻有“阶前迎瑞气,帘里发书香”“几静风吟韵,闲虚月映书”的对联。花厅布局庄重,格调精细,用材精良,雕功细腻。
据考证,该厅为琏公所建,建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因年代久远,可惜这些木雕现在都有破损,有些还有明显的刀斧痕迹。相传,太平天国的一支队伍路过楼塘,在楼塘的花厅停驻了几天。每到晚上,睡在花厅的士兵就听到锣鼓喇叭唢呐阵阵,还有人在唱戏。士兵们第一晚的时候很纳闷,明明周边没有村庄做戏啊!到后来的几个晚上,他们拿着火把在花厅中找原因,这才发现是这些雕在梁上的戏剧人物,晚上都成精了。呵呵,可见花厅的雕功之精巧传神。
这个琏公,是远近闻名的大善人,也是一个有着丰厚地产的乡绅。
在楼姓祖先良好的家风熏陶下,他兴修水利,建造水坝,资助村里的教学等。现在,村里还流传着这样一件事,琏公出门去邻村看戏,一路过去,两旁都挂着印有“楼”字和“太师”两字的灯笼,全都是自己家的地盘,不用提灯笼照明。
(楼氏宗祠)
不再惊秋
笔者站在楼炤写下“惊秋塘”旁,是某个天高气爽的深秋。塘周边枫叶飘红,水面粼粼波光,塘中已经少了楼枢密笔下的景致,几个村民正在悠闲地垂钓。惊秋塘如同一个金元宝,落在聚宝盆的中间。当年楼枢密归乡行至此地,望池水而惊秋,如今的金秋塘,却是一片春和景明的乡村气象。
如果说,当年的金秋塘折射了楼枢密一颗忧国忧民之心,那么,现在的金秋塘却映照了楼塘另一番繁荣和发展。
照片拍摄:章竟成 周跃忠
淡忘的概述招商小白卡额度是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