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然科学领域,日本是仅次于美国的科研大国。以京都大学、东京大学为代表,日本国立大学培养了一大批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科学家。
在自然科学领域,日本是仅次于美国的科研大国。以京都大学、东京大学为代表,日本国立大学培养了一大批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科学家。
2016年,汤森路透评选出的《2015全球创新企业百强》榜单里,日本以40家企业高居榜首,力压美国的35家。
2016年,汤森路透评选出的《2015全球创新企业百强》榜单里,日本以40家企业高居榜首,力压美国的35家。
虽然GDP超过日本,网红也多的数不胜数,但在“硬实力”上,中国跟日本还差的很远。那些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的国人,需要清醒一下了。
虽然GDP超过日本,网红也多的数不胜数,但在“硬实力”上,中国跟日本还差的很远。那些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的国人,需要清醒一下了。
还是那个老问题,日本在科研领域为何如此强悍呢?
首先,因为兴趣搞科研。日本的大学教授们搞科研、发论文,并不是为了评职称,而是出于对某种事物的兴趣与好奇心。比如201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京都大学教授中山伸弥。他就是因对“干细胞”充满了浓厚的兴趣,经过不断研究,发现了“成熟细胞可被重写成多功能细胞”的结论。也正是因为这个出于兴趣得出的结论,让他享誉全球学界,也让中山在年仅50岁的时候就获得了诺贝尔奖。为了评职称搞科研,“功利心”太强,当得到那个称呼后,就没怎么有动力了,出于兴趣搞的科研,才会后劲十足。
还是那个老问题,日本在科研领域为何如此强悍呢?
首先,因为兴趣搞科研。日本的大学教授们搞科研、发论文,并不是为了评职称,而是出于对某种事物的兴趣与好奇心。比如201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京都大学教授中山伸弥。他就是因对“干细胞”充满了浓厚的兴趣,经过不断研究,发现了“成熟细胞可被重写成多功能细胞”的结论。也正是因为这个出于兴趣得出的结论,让他享誉全球学界,也让中山在年仅50岁的时候就获得了诺贝尔奖。为了评职称搞科研,“功利心”太强,当得到那个称呼后,就没怎么有动力了,出于兴趣搞的科研,才会后劲十足。
其次,“大学者——大学者”的理念。围绕大学到底是以谁为核心的争论,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与中国大学机构的过于行政化不同,日本大学是以“学者”为中心的,行政人员是为教授、研究者、学生服务的,根本没有什么官架子。正是基于“大学者——大学者”的理念,少了各种行政阻挠,日本大学的科研才会如此顺利。
其次,“大学者——大学者”的理念。围绕大学到底是以谁为核心的争论,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与中国大学机构的过于行政化不同,日本大学是以“学者”为中心的,行政人员是为教授、研究者、学生服务的,根本没有什么官架子。正是基于“大学者——大学者”的理念,少了各种行政阻挠,日本大学的科研才会如此顺利。
再次,科学家有国籍,但科学没有国界。虽然人们都说“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国籍”,号召人们为祖国效力。但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是否应该换一种思维模式。利用全世界的优势资源发展科技,日本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都是与他国科研人士联合获得的。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白川英树和2001年化学奖得主野依良治都曾在美国大学进修,均了解各自领域最新的研究动向,中国也可以突破一些限制,开展国际共同研究。大家好才是真的好,能推动人类社会发展,何乐而不为呢?
再次,科学家有国籍,但科学没有国界。虽然人们都说“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国籍”,号召人们为祖国效力。但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是否应该换一种思维模式。利用全世界的优势资源发展科技,日本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都是与他国科研人士联合获得的。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白川英树和2001年化学奖得主野依良治都曾在美国大学进修,均了解各自领域最新的研究动向,中国也可以突破一些限制,开展国际共同研究。大家好才是真的好,能推动人类社会发展,何乐而不为呢?
最后,充足的经费保障和科学家的努力。俗话说“家里有粮,心里不慌”,只有解决了科研人士的后顾之忧,科研才能顺利进行。日本的大学教授和研究所人员申报课题的渠道和形式,是课题注册制,不必层层审批,一定份额的经费就很快拨下来,保障其数年的研究。数年如一日,可以自始至终、扎扎实实的科学研究,不必特别公关和费心的经费申请渠道,不受外界的干扰,比较充足的科研经费和良好的科研环境为独立自由开展科学研究提供了制度性保障。另外,这些学者们获得的崇高地位也与他们的努力不可分割,很多教授六七十岁依旧工作到凌晨两三点,这是最令中国留学生所钦佩的。
最后,充足的经费保障和科学家的努力。俗话说“家里有粮,心里不慌”,只有解决了科研人士的后顾之忧,科研才能顺利进行。日本的大学教授和研究所人员申报课题的渠道和形式,是课题注册制,不必层层审批,一定份额的经费就很快拨下来,保障其数年的研究。数年如一日,可以自始至终、扎扎实实的科学研究,不必特别公关和费心的经费申请渠道,不受外界的干扰,比较充足的科研经费和良好的科研环境为独立自由开展科学研究提供了制度性保障。另外,这些学者们获得的崇高地位也与他们的努力不可分割,很多教授六七十岁依旧工作到凌晨两三点,这是最令中国留学生所钦佩的。
种种原因,让日本科研走在世界前列,科研基础好了,自然能够为诺贝尔提供支撑。与虚拟的“网红经济”相比,,或许日本的“实体科技”更值得中国学习。
种种原因,让日本科研走在世界前列,科研基础好了,自然能够为诺贝尔提供支撑。与虚拟的“网红经济”相比,,或许日本的“实体科技”更值得中国学习。
延伸阅读:
日本科技如何成为独步天下的“隐形王者”?
来源:在日本-搜狐公众平台
日本调查公司东京商工研究机构数据显示,全日本超过150年历史的企业竟达21666家之多,而在明年将又有4850家将满150岁生日,后年大后年大大后年将又会有7568家满150岁生日……
而在中国,最古老的企业是成立于1538年的六必居,之后是1663年的剪刀老字号张小泉,再加上陈李济、广州同仁堂药业以及王老吉三家企业,中国现存的超过150年历史的老店仅此5家。经过计划经济时期的变异,其字号的传承性其实已大打折扣。
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仅2.5年,集团企业的平均寿命仅7~8年,与欧美企业平均寿命40年、日本企业平均寿命58年相比,相距甚远。
日本被誉为是“工匠国”,其企业群体的技术结构犹如“金字塔”,底盘是一大批各怀所长的几百年的优秀中小企业。这些企业或许员工不足百名,但长期为大企业提供高技术、高质量的零部件、原材料。很多中小企业在世界市场上掌握着某种中间产品、中间技术的绝对份额,甚至不乏独此一家。
日本人天生性格追求极致完美、严谨、执着、精益求精,当自认为技术还不够完美时不会拿出手。在技术研发方面,日本有三个指标名列世界第一:一是研发经费占GDP的比例列世界第一;二是由企业主导的研发经费占总研发经费的比例世界第一;三是日本核心科技专利占世界第一80%以上。
这意味着日本整个国家对技术研发的重视,同时也告诉我们为什么日本科技能独步天下。经济不只是单纯地建造工厂,然后高效运作。中日在经济基盘建设上仍有很大差距,日企不只在于表面丰田、松下、索尼、佳能、日立……,而是更多在国际市场上众多领域的“隐形王者”。
日本长寿企业长盛不衰的原因有很多。日本长寿企业比欧美做得更好,日本企业投资都讲究战略,注重长远投资和利益回报,每每投资都考虑几十年以后的市场定位和变化。日本企业是家社会,重视员工利益。西方则重视股东利益。从现代资本理论来看,日本企业的资本利率不一定有西方企业那么高,但是他们可以保持长期利益不断延续。
反思中国企业,是如何经营思考的?
追求不同
在我的印象中,中国的大部分企业家,尤其是江浙一带的企业家,似乎对赚钱有着某种天赋。所以,很多人在主业上小有成就之后,便立马开始“多元化”战略,投资房地产、投资股票证券。好大喜功,急功近利是中国人的特性习惯,企业、百姓都是如此,所以一点也不奇怪。
而日本的企业家给人的印象似乎对产品本身更感兴趣。我这次去日本,和日本一个青年企业家交流,他们公司是做汽车轴承的。说实话,汽车轴承在我眼里确实是一个小产品,没什么了不起。但他一说到他的产品的时候,就开始手舞足蹈,两眼发光,似乎特别地享受设计和生产的过程。我一问,原来他父亲是公司董事长,他哥哥是总经理,他是主管技术的董事、副总。公司规模不大,一百来人,但是服务的客户却是丰田、本田、铃木这些大名鼎鼎的公司。他们家里好像也没有别的生意。他说,光轴承需要研究的东西就太多了,几代人都研究不透,哪有精力再去做别的?
从两者区别,我明白中国人只是赚钱,日本才是做事业。两者结果可想而知……日本有几万家百年企业,而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百年企业一个也没有,这是就是原因。
其实我们仔细来看一看全球着名的品牌,无论是任天堂、微软、尼康、奔驰,丰田,麦当劳……,他们似乎都永远只专注于某一个领域,始终在他们的行业里面越做越深,越做越有乐趣,越做越大。而我们的企业,包括海尔、联想在内的中国品牌,本行都没有完全成功,也开始搞投资,做房地产,甚至做保健品,忙着赚钱而严重忽视本行。这恐怕就是我们中国的品牌和日本品牌之间的差距所在。
记得前段时间中央电视台报道过浙江某个地区,这个地区可以迅速拥有某个产品全球前几名的加工生产能力,但同时在很短的时间之内又放弃了原来的行业进入另外一个行业,然后又迅速成为另一个行业里的前三名。但是无论做什么行业,厂房永远是那么破旧,设备永远是那么简陋。所以,他们经不起任何的风吹雨打,他们确实是赚了一些钱,但是这种财富的积累是不可持续的,他们也没有获得同行的尊敬。
所以,我要说的是,企业家爱的应该是产品和品牌,而不是钱。赚钱只是经营的结果,而不是经营的目标。
对技术的理解不同
在中国企业家眼里,技术基本上等于先进的设备,所以中国老板的设备一个比一个买得先进,但花钱培训技术员却舍不得,培训全员的老板则更是少之又少。记得以前给一个家具公司做企业形象设计的时候,听说过一个真实的故事:某位家具公司的老板愿意花750万买了一台日本的设备,但是需要花40万培训一批技师却舍不得,以至于被不懂操作的人把机器搞坏,只有再花50万去修。其实,这样的例子在中国比比皆是。
日本人跟中国人不太一样,他们买设备可能精打细算,但是学习技术比较舍得花钱,而消化技术则更舍得花钱和精力。所以,设备并不是最主要的,技术才是最重要的。技术的关键就是全面消化和全员掌握。事实上,如果一个企业长期从事某一种产品的设计和生产,他们所掌握的信息、资源和技术就一定越来越系统和深入,优势也就越来越明显,任何一个新的进入者要想在短期内赶超是根本不可能的。
对速度的理解不同
中国人做事喜欢讲究立竿见影,讲究所谓效率和速度。而日本人似乎和我们不同。
事实上我们可以看到,日本经济的发展还是远远走在我们前面,而且发展的结构、质量比我们要好得多。日本经济对能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破坏,跟我们根本不在一个层次上,而是有着天壤之别。我们的单位能耗是日本的150倍,也就是说消耗同一个东西,日本创造的价值是我们的150倍。这不能不值得我们深思:何为快?何为慢?
在我看来,所谓“快”,首先要以保证品质为前提,只有这样的快,才有意义,否则来得快也去得快,生得快也死得快,建得快也倒得快。我们任何的发展都应该遵循自然科学规律,不要想一蹴而就,违背自然规律的拔苗助长,注定要以失败而告终,做品牌也是如此。
日本的品牌,比如索尼、松下、丰田、佳能等等,最少都花了几十上百年的时间来打造自己的品牌,而中国除了老字号之外,真正市场化的品牌屈指数来也不过二三十年。所以,我们不要急躁,不要急功近利,静下心来,耐得住寂寞,专心专注地发展,再过五十年中国肯定会出一批大品牌。
品牌是什么?品牌对消费者而言就是一种体验,或者是一种可以信赖的承诺,而对企业而言就是获利的工具。所以,做品牌从根本上讲是一种投资。当然,有些投资可以立竿见影,而有些投资可能短期内看不到明显的回报,而是需要等很长时间以后才能够看到成效。有长远目光的人懂得在品牌建设上加大投入,因为他有耐心。而有些人看到自己在品牌上的投入短期内没有回报,便心灰意冷,觉得还不如炒股、买楼来得实惠。久而久之,他会发现自己犯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错误,而到那时候,这个错误已经无法挽回。
一网打尽系列文章,请回复以下关键词查看:
创新发展:习近平 | 创新中国 | 创新创业 | 科技体制改革 | 科技创新政策 | 协同创新 | 成果转化 | 预见2016 | 新科技革命 | 基础研究 | 产学研
前沿科技:颠覆性技术| 生物 | 仿生 | 脑科学 | 精准医学 | | 基因 | 基因编辑 | 虚拟现实 | 增强现实 | 纳米 | 人工智能 | 机器人 | 3D打印 | 4D打印 | 太赫兹 | 云计算 | 物联网 | 互联网+ | 大数据 | 石墨烯 | 能源 | 电池 | 量子 | 超材料 | 超级计算机 | 卫星 | 北斗 | 智能制造 | 不依赖GPS导航 | 通信 | MIT技术评论 | 航空发动机
先进武器:中国武器 | 无人机 | 轰炸机 | 预警机 | 运输机 | 战斗机 | 六代机 | 网络武器 | 激光武器 | 电磁炮 | 高超声速武器
未来战争:未来战争 | 抵消战略 | 水下战 | 网络空间战
领先国家:俄罗斯 | 英国 | 日本 | 以色列 | 印度
前沿机构:战略能力办公室 | DARPA | Gartner | 硅谷 | 谷歌 | 华为
热点专题:军民融合 | 民参军 | 工业4.0 | 商业航天 | 智库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 基金 | 装备采办 | 博士 | 摩尔定律
前沿人物:钱学森 | 马斯克 | 凯文凯利 | 任正非
专家专栏:黄志澄 | 许得君 | 施一公 | 王喜文 | 贺飞 | 李萍 | 刘锋 | 王煜全 | 易本胜
全文收录:2016文章全收录 | 2015文章全收录 | 2014文章全收录
其他主题系列陆续整理中,敬请期待……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项羽力能扛鼎以一敌百,他的身体素质,放在现代到底有多强?面试官: 你来来谈谈java为什么要引入异常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