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社区是城市公共服务和城市治理的基本单元,社区文化是社区建设的灵魂,也是城市文化的基石。如何以文化为纽带,凝聚人心、增进共识,构建和谐美好的社区生态是“关键小事”,更是“民生大事”。近年来,济南市市中区高度重视城市文化社区建设,充分发挥教育文化资源优势,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不断优化文化设施体系,强化优质公共服务供给,群众文体活动丰富多彩,居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为充分挖掘、展示我区城市社区文化良好形象,市中区委宣传部推出《文化社区建设》系列报道,每期聚焦一个城市社区,全方位展示其在文化社区建设方面的生动实践,欢迎持续关注。
魏家庄街道同生里社区地处市中区北部核心区。近年来,社区坚持“共建、共治、共享、共赢”的和合文化理念,通过构建“五个体系”,打造“同生·幸福里”文化品牌,推动文化润心、邻里互助、文明和谐,构筑“幸福家园同生里”。社区先后获得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基地、山东省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山东省手造展示体验市中分中心、山东省级十五分钟生活圈示范社区、山东省最美公共文化空间等荣誉称号。
构建文化设施体系
筑就“家门口”的幸福空间
打造社区文化阵地。2023年底,社区对党群服务中心进行“亲民化”改造,优化提升内部服务空间,上下两层设置“一厅三中心七大服务阵地”,打造皮影小剧场、8090回忆港、志愿者之家、青少年活动中心、历史小长廊等16个文化活动空间,为居民提供宣传教育、组织动员、滋养精神的活动场所,构建家门口的“嵌入式”服务。
拓展文化服务场景。在万达商圈建立全区首家户外综合性“红·新·埠”暖心驿站,设置临时休憩、应急救助等功能区域,配备微波炉、饮水机等配套设施,联合辖区单位、商户等提供免费义诊、技能培训等“暖新”服务20余项,惠及新就业群体1200余人。成立暖蜂环境监察、扶老助困、治安协调3支志愿服务队,参与文明城市、社区治理、安全出行等志愿服务活动120余场,服务群众800余人,推动新就业群体从“服务对象”转变为“治理力量”。
延伸文化服务矩阵。立足“商圈+街区+文化”的区位、资源优势,打造“一刻钟文化圈”,活化利用宏济堂、曲山艺海博物馆等历史文化遗存,深挖万达影城、盒马鲜生等文创、商贸企业资源,整合巾帼志愿阳光站、青年友好发展街区、妈妈小屋等服务阵地,通过“文体+商圈”“常态+节日”“传统+新潮”“白天+夜间”等形式,创造更多优质、新颖的文化服务场景。
构建文化标识体系
绘就“家门口”的幸福底色
凝练标识健全机制。探索形成“1+4+5+N”文化社区工作法,以“同生·幸福里”文化品牌建设工作为中心,秉持“共建、共治、共享、共赢”的4大理念,以阵地、标识、队伍、活动、供给5大文化体系建设为支撑,融合非遗文化、睦邻文化等N种文化,凝聚企业、单位、居民等N方力量,开展N项服务,共建文化社区,共享建设成果。同时,建立民意、工作双向反馈机制,由社区书记牵头成立文化社区建设专班进行工作评估与改进,形成管理闭环。
“非同‘遗’般”亮点纷呈。依托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实践基地,打造“非同‘遗’般”非遗文化品牌,引入“皮影剧场”“面塑工坊”“黑陶手造”等多个特色项目,吸纳济南皮影戏传承人李娟、陈氏面塑传承人于洋等20余名非遗传承人常年入驻,以非遗文化融入群众生活为主线,不断拓展“非遗+”的新场景,开展“非遗+节庆”“非遗+研学”等活动180余场,惠及群众1200余人,推动文化“两创”与文化社区建设的融合发展。
协商议事释放效能。搭建民生诉求服务一体化平台,创新居民议事“633”和群众工作“五民”工作法,组建“和事佬”议事会,每月1次通过家门口“面对面”的交流,群策群力解决了回迁小区电梯故障、环境提升、物业管理等多个十余年悬而未决的难题。
构建文化队伍体系
激活“家门口”的幸福动能
挖掘能人骨干。广泛寻访、深入挖潜,挖掘辖区老党员、老干部、各类文艺能人等80余名“带头人”力量,将群众自发、分散的活动集合打造成各类文化团队,组建文化、文艺、宣讲等各类志愿服务队20余支,累计开展民族乐器表演、法治宣讲、文明志愿等文化活动400余场,带动1900人次参与,不断促进社区文化的繁荣发展。
引进专业人才。携手济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组建“好young创未来”青春志愿服务队,成立“社区信息学院”,充分发挥高校人才的专业优势与特色,开展儿童机器人编程、老年智能手机使用、“电脑义诊惠万家”等培训及志愿服务30余场,惠及群众200余人次,不断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水平。
激活社会力量。用好注册在辖区的社会组织“蓝天救援队”专业力量,以防灾减灾日、安全生产月等为契机,开展“社区减灾平安行”等大型防灾减灾宣传活动40余场,发放宣传材料15000余份,辐射4000余人。针对青少年儿童、老年人等群体,开展溺水、地震、火灾等避灾技巧及自救互救培训180余场,惠及群众2000余人,不断增强群众的安全意识和避险自救互救能力。
构建文化活动体系
打造“家门口”的幸福工程
创新形式,理论宣讲“深入人心”。打造“同‘声’里”宣讲品牌,结合“党的声音进万家”文明实践主题活动,依托“初心大讲堂”等思政引领平台,开展宣讲、培训等活动50余场,持续提升理论学习氛围。深挖济南皮影戏的育人内涵,成立“皮影女团宣讲队”,推出“非遗+理论”宣讲新模式,制作推出《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等宣讲作品,开展“皮影宣讲”活动20余次,为群众提供“眼看耳听·脑动心悟”的沉浸式学习体验。
精准对接,文明实践“遍地开花”。聚焦“一老一小一困”,推出3大“同”字品牌服务项目,“伴老同行”项目立足老年人生活、文化等需求,开展“养生保健”“茶艺学习”等服务360余次,惠及800余人,托起幸福夕阳红;“童臻同趣”项目立足儿童群体教育、安全、兴趣培养等需求,开展四点半课堂、假期托管、非遗研学等活动200余次,惠及450余人次,为孩子们的成长保驾护航;“‘益’同守护”项目立足困难群体就业、健康、帮扶等需求,提供辅助性就业、康复指导、帮办代办等服务180余次,辐射群众300余人,切实为困难群体排忧解难。
里仁为美,幸福生活“升温加码”。积极引导居民走出小家、融入大家,举办“情同一家”睦邻文化节,开展“最美”系列评选、“幸福里”公益市集、邻里守望等活动,形成“邻里一家亲”的浓厚氛围。依托重要传统节日和重大节庆日,开展“荣耀同生梦·盛世颂华章”等文艺演出,进一步激活居民的“邻聚力”,提升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
构建文化供给体系
解锁“家门口”的幸福密码
引入资源赋能。建立社区基金,探索创新“合伙人+基金池+服务网”市场化和公益性相结合的服务运行模式,引入知之书房等优质社会力量和资源入驻党群服务中心,搭建全龄服务场景,提升社区文化专业化服务水平,利用节假日错时延时开展美学课堂、互动式阅读等服务40余次,惠及群众500余人,精耕服务,凝聚共建合力。
促进以文兴业。链接辖区商圈、文化、新业态等资源,打造“‘就’在同生里 ‘职’等你来”社区创业就业品牌,搭建非遗文化产业、新业态就业、社企联盟三大创业就业平台及万达商圈“就业超市”,开展人才集中培训85场次、惠及600余人次,为辖区7家企业解决缺工25人,形成全时全域、线上线下、就地就近的创业就业服务新格局。
深化结对共建。与6家“双报到”单位开展结对共建活动,组织主题党日活动、露天影院进社区等活动60余场,服务群众1000余人,不断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携手百年宏济堂,共同打造“中医药健康驿站”,每日定时开展测血糖、血压,中医把脉、耳穴压豆等志愿服务项目,惠及群众4000余人,中医药文化更好地惠及百姓生活。
同生里社区将坚持以文化社区建设为抓手,进一步优化社区文化资源、完善社区文化“五个体系”建设、提升文化服务水平,丰富社区居民精神文化生活,创建“幸福家园同生里”。
编辑:李菁 审核:李猛
往期精彩
文化社区建设(二) | 睦和苑社区:厚植商埠文化 凝聚睦邻合力
四季看市中·经观 ㉒ | 供热系统也能实现“自动驾驶”?——英集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原标题:《文化社区建设(三) | 同生里社区:构建“五个体系”,打造“同生·幸福里”》
阅读原文
深圳到上海交通攻略,含飞机、高铁、动车、火车gtb是什么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