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雪球App,作者: 狂暴干饭食兔君,(https://xueqiu.com/3790721442/266438561)
笔者近来做餐饮行业的投资分析,深感行业之艰与估值之难。闲聊一二。
一流?连锁餐饮不是一个一流行业餐饮行业几乎处在永恒的强竞争中,即使是很成熟的细分领域也不时会冒出新入局者,例如塔斯汀之于汉堡,达乐美(中国)之于披萨,霸王茶姬之于奶茶。
这个行业的门槛太低,永远有入局者、出局者,新的事物会以意想不到的速度、力度、角度淘汰你。
在永恒的强竞争中,连锁餐饮的利润可持续性是一件非常难判断的事情,至少你看不远、变数还大。
看不远不算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实际上即使是白酒,你也很难预估5年后的变化,甚至3年都是一个拍脑袋的事情,相较之下,餐饮只是更敏感一些,毕竟还是不会消失的需求。
变数大才是真正的麻烦。
由于竞争充分,连锁餐饮在公司层面的净利润率大多只有5%-8%,成本却是刚性的,宏观经济的一点点波动都会让连锁餐饮很难受。
一个收客人100元但只有5-8元能装进自己口袋的行业,当然脆弱。
在疫情三年带来的经济衰退中,这一点尤为明显。
并且餐饮和娼妓一样,都是一个喜新厌旧的行业,「头牌」们自然各有胜招,但大多会面临品牌势能的衰减,而「门前冷落鞍马稀」。
仅占这个角度,连锁餐饮并非是时间的好朋友,它更偏向于中期逻辑,比起二级市场投资,可能更适合于一级市场。
有时一个在消费意愿较弱年代诞生的品牌,挨到宏观复苏的时候,可能已经是个「没有意思」的老品牌了,那个时候的年轻人(最吃品牌锐度的一批人),会有更新鲜的头牌去追赶。
例如在2021年,九毛九在上海地区开了3家怂火锅,开业、冷启动、爬坡期,数据越来越好,然后遇到疫情,冷了;
再启动、再爬坡,数据再次恢复,然后又遇到疫情,又冷了。
一鼓作气、再而衰,开放以后,对于附近的消费者群体,由于既没有养成「逛怂子」的习惯,又觉得这个品牌已不新鲜,因此直到现在,这3家门店的营收都没有达到那个点位的餐饮应有的繁荣。
唯一?品牌是连锁餐饮唯一的生存之道连锁餐饮最难的在于持续性,即如何确保你的下游(顾客)持续地消费你家产品。
模式没有护城河+顾客没有转移成本+喜新厌旧的人类本性
在餐饮发展史里,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案似乎只有一个:品牌。
模式没有护城河就用品牌成为心智的系统1、利用会员制和私域流量增加转移成本、争做品类的第一选择+多品牌策略……
要做到这些事情,需要「(产品)过得硬、(牌子)立得住」。
所有的连锁餐饮最终都必须做品牌(只是追求的品牌阶段不同),否则一定会死。
而行业的短板,在品牌力的作用下将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第一层:当连锁餐饮能提供基础质量保障,并做到规模化生产时,它就算入门了。
别看只是第一层,却有一大半餐饮依此生存(低端快餐类,B1-B2的常客等),他们靠规模化生产来赚到辛苦钱,所以反而品牌势能衰减的慢(本来就非常低)。
当然,和生态位一样,死海也有生命,这类餐饮也可以有好品类,甚至可以做出好连锁,这个不矛盾。
第二层:当连锁餐饮能让人有认同感(这个XX不错)或差异性的需求时(来了XX得尝下XX),它就初步拥有了品牌,可以产生溢价。
第三层:当整个细分赛道的心智被少数连锁餐饮占领时,这些少数连锁餐饮就能活得很好,无论是搞加盟还是做加密,都是可以徐徐图之的事情。某种意义上而言,这种情况就是餐饮的终局。
第四层:有人说餐饮即是满足,那么餐饮品牌的极致是——满足你装X的需求,并且拥有社会共识。其中,共识比装X重要。
很多超高端餐饮能够符合前者,但符合不了后者,终究只是一个「高端餐饮」的符号,具体到品牌甚至无法做到第二层、即让人产生认同感。
满足装X需求、拥有社会共识,这种餐饮的品牌力非常难触及,即使短暂触及也很难维持。我国餐饮史上,肯德基、麦当劳、星巴克、海底捞等品牌都曾在某个时间短暂达到这种品牌力,但维持时长不一。
拥有第四层品牌力的餐饮就像爆款的游戏一样可遇而不可求(甚至更难),投资者可以把握的更多只有2-3层品牌力的连锁餐饮。
一棒?连锁餐饮不该被一棒子打死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从定性观点出发,餐饮行业不是一个一流行业,衣食住行的需求永远存在,就代表着永远有人想要通过服务于衣食住行获利。
但是,一个不那么好的行业不代表该被一棍子打死,在二流行业里依旧会有一些一流企业,二流企业+一流管理层的组合,也能为投资者带来足以媲美一流企业的回报。
知其白,守其黑。当这个行业因为宏观和国际风险因素而大幅度折价、海外中餐一片蓝海之时,它可能就因此具备了投资价值,至少会有一些值得学习的企业。
(插一句,海外中餐的机会之大确实远超预期。之前大家有顾虑,觉得中餐低端、小餐馆多、菜品重油盐,不敢做,但疫情就像版号那样,把餐饮逼着和游戏一样出海,那些出海的连锁餐饮和当年的手游公司一样,突然发现:嚯,原来在国内卷到极致而打磨出的门店模型、管理规范放在国外这么能打。不少连锁餐饮在今年交流中都提到相似的情况,开一家、火一家。)
因此,投资连锁餐饮标的的关键不在于给行业打分,而在于:1)定性地去找到这样的企业;2)定量地去计算它的估值。
前者是1/3的科学+2/3的艺术,后者是2/3的计算+1/3的期望。
投资实践的精彩和趣味也在于此。一尺跨栏还是七尺跨栏,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不用去争。
P.S.此外,投资连锁餐饮行业还有2个额外的特点:
投资变化:由于连锁餐饮大多在港股上市且一年只发2次财报,因此投资者跟踪不充分是常态。
反过来想,积极的调研+月度数据的跟踪,则能够帮助投资者发现市场的定价错误,从而获得一些更有确定性的回报。(即,连锁餐饮是需要调研+追数据的行业)
财务变化:由于连锁餐饮大多采取租赁门店的模式扩张,租赁负债本质上是租金,因此非流动的租赁负债(大致上,因为租赁负债是折现值,流动租赁负债≠当年租金)可以被额外认为是安全的。
这是商场的特点赋予的:
当出现极端情况时,一则是租金可谈判,二则是租金可违约(不考虑违约本身对餐饮品牌的影响),非流动的租赁负债和长期的金融负债不同,它不具有偿还义务,只要扣除违约的押金(押金在按金那里),非流动的租赁负债即可解除,因此不具有致命危险性。(即,在考虑现金覆盖有息负债的安全性问题时,可以剔除非流动的租赁负债)
当然,非流动的租赁负债依旧是有息负债,在思考现金流压力时,应当考虑的是:
1)全部租赁负债造成的压力,例如利息支出(费用)/平均有息负债是否过高;
2)筹资付现里的支付租赁负债对现金流的压力。
参考资料:
1.【华创商社】《大市值餐企的「房地产」特征与新会计租赁准则影响》,仅作为参考,文章结论部分我不完全同意。
#餐饮# $九毛九(09922)$ $海底捞(06862)$ $海伦司(09869)$
十个手指甲,一个月牙都没有,代表身体不健康?这才是科学的解释日本视频网站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