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唐朝,这些蛇类才从神圣的蛇变成了人间的蛇,我们在唐代的古书典籍中首次地看到古人的捕蛇与养蛇行为。在唐朝,古代中国的经济文化以及疆域都发展到了颠覆,捕蛇养蛇业也应运而生,为当时的封建统治者提供服务。
唐代诗人柳宗元的《捕蛇者说》完整记载了封建统治者的捕蛇行为,而在唐代昭宗朝任广州司马的刘恂所著《岭表录异》还记载了古人的取蟒蛇胆当贡品的行为,这其中就有关于缅甸蟒的记载,而缅甸蟒可能是有史料记载我国最早人工饲养的蛇类。
我国最早人工饲养的蛇类
《捕蛇者说》是著名文学家柳宗元被贬到永州做永州司马的时候创作的,根据历史的记载,柳宗元被贬大概是公元805-810年。
而《岭表录异》是唐昭宗时代的古籍,记载了大概公元889-896年一些历史事件。
由此观之,柳宗元《捕蛇者说》里的五步蛇和刘恂《岭表录异》记载的蟒蛇取胆相差了七八十年,人类接触五步蛇的时间更早。但是遗憾的是人类对于五步蛇的了解一直都未深入,但是对于蟒蛇则完全不同。
在《捕蛇者说》记载了生长在永州的奇蛇,唐朝皇宫每年都会雇佣一些抓蛇的人两次去永州抓蛇,招募这些抓蛇人的主要方式就是他们可以用蛇来抵税。
而《岭表录异》记载的蟒蛇胆作为贡品献给封建统治者,由"养蛇者"在"农历五月初五"送到当地的官府,然后进行"当堂割取"。
虽然古人早在一个世纪以前就开始抓捕五步蛇,但是这仅仅停留在抓捕的层面,而对于缅甸蟒已经实现了人工饲养,出现了蟒蛇养殖户。
根据唐代史书典籍的记载缅甸蟒可能是我国人工养殖最早的蛇种,究其原因则是由于五步蛇有剧毒。
虽然颇受统治者的喜爱,但是养殖风险高,而缅甸蟒则是无毒蛇类,养殖风险更低。另外蟒蛇相比五步蛇供需矛盾更紧张,因此催生了养殖业。
圈地养蟒
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缅甸蟒的分布区域都是远小于五步蛇等毒蛇的,仅在我国南部地区有少量分布。
统治者对于五步蛇的需求可以通过抓捕解决,然而对于缅甸蟒胆囊却形成了需求矛盾,这也促使中国最早的蛇类养殖业产生。
刘恂《岭表录异·蚋蛇胆》详细记载了关于蟒蛇取胆的过程,蛇是由"雷州养蛇户"送到官府里的,并且把蛇放在大篮里。
送到官府后则"权拐十数",打晕蟒蛇之后则剖出肝胆。古人不仅详细记载了缅甸蟒的胆"状若鸭子大",而且还记载了个有趣的过程,讲的是"以线缝合创口,蛇亦复活。"
也就是说缝合蛇的伤口以后蛇还可以活一段时间,甚至还能"复活三年"。其实,缅甸蟒在取胆以后是完全能够存活下来的,而古人之所以给蟒蛇缝合伤口让它们存活下来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让它们繁衍后代。
因为取胆的蛇多是青年蛇,加上缅甸蟒的数量稀少,因此古人希望通过繁殖的方式来解决封建统治者需求蛇胆的供需矛盾。
胆囊中的胆汁主要作用是促进蛇类的消化,当时古人去除蛇的胆囊,一般却不会损伤到肝管,这样肝脏还会继续分泌一部分胆汁从而辅助蛇类的消化。
因此取过蛇胆的蟒蛇大部分是不会去世的,经过现代解剖学的推断,它们中的绝大多数都具有繁殖的能力。
而雷州就是我们今天的岭南广东地区,绝大多数蟒蛇养殖户都在当地圈地饲养蟒蛇,由于当地气候湿润炎热,适合缅甸蟒的人工繁殖,从那时起,中国蛇类养殖业的雏形就已经形成了。
唐代岭南地区的动物养殖业已经是较为发达了,在当地能够购买到鸡和兔等动物,这些动物可以作为成年蟒蛇或者幼蟒的食物,为人工饲养缅甸蟒提供了可能。
人蛇共舞
从唐朝再到新中国,我们就这样不知不觉和缅甸蟒度过了千年的岁月,从最初的蟒蛇取单与圈地养蟒,到今天的人蛇和谐相处,缅甸蟒从未离我们远去。经过特殊繁殖的变异缅甸蟒经常会出现在爬行动物展览和动物园中,供人们观赏。
其中缅甸蟒的白化变异品种俗称黄金蟒,是爬虫动物园最受欢迎的蛇之一。而缅甸蟒花纹变异品种"花岗岩"和白变异花纹品种"点金"也经常会出现在国内外的爬宠展览上,虽然不及球蟒基因变化灵活,但是缅甸蟒却有体型巨大以及容易开食的独特魅力。
从最初的蟒蛇取胆再到今天的人蛇共舞,缅甸蟒给我们留下了无数的印迹,蛇不仅仅是我们的精神的寄托或者文化的图腾,它们更是我们的朋友,与我们一起抒写人类文化的新篇章。
以上便是本期的全部内容了,喜欢的朋友帮忙点赞、分享、转发,关注老夫一起聊蛇,下期见!
@老夫聊宠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lol阿木木皮肤排行 lol手游阿木木皮肤哪个手感最好小说阅读人物形象知识清单!